正文 清明节的习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清明节习俗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

清明节是华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阳历4月4-6日。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1]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华夏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其实真正的鬼节是七月半哦,也就是中元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华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华夏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成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当然了,其实清明也是踏青的好时间,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斗鸡,射柳,等活动,不过这些活动现在都不怎么进行了,都渐渐式微,可惜了啊,其实清明节扫墓也是有很多禁忌的,不过现在小雅也不再给大家多说了,总而言之,尊重传统文化,不要让华夏几千年的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龙王殿 逆天邪神 魔天 赘婿当道 大叔,不可以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贴身狂少 我的父亲叫灭霸 修罗武神 乡野小神医
相关阅读
七界物语剑武战神全能法神横扫异界之无敌天尊饕餮之冒险王神话天书阴阳弃少校花的极品特工玄门太子机甲贩卖商